您的位置:首页 > 学员天地 > 详细介绍

读书感悟


来源:教务处 作者:第14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姜小祥 日期:2017-04-25

最近,在省社院学习期间,利用空暇,静下心来,读了一部好书《哲学与人生》,细细品读,感悟良多,收获颇丰,好好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下面谈谈感受,与君分享。

《哲学与人生》第一部分介绍哲学是什么,第二部分是思想方法,第三部分是人性的真相,第四部分是神话与悲剧,第五部分是苏格拉底。

1、哲学是什么

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的质疑和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念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也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我们常说“在生命转弯的地方”,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没有负面的体验,就很难对正面有所理解。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可能反而没有太多反省的机会。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虑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的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出发,并且在得意的时候知道有所收敛。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什么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成见所遮蔽。如果能够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的住脚的,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已。

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印证。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和准确。有些人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心情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念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以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仆人眼中没有伟人”事实上,真正的伟人不是要让别人欢呼,而是要让自己满意。所以,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许,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的把他人的价值加诸到自己的身上。   

选择价值时需要勇气,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当然,我们不必加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说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大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人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汇总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如果你的标准是由别人订的话,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2、思想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及认识哲学的权利,不见得念哲学系的人领悟能力就比较高,因为其他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与体验达到很深的哲学意境。剧场假象是指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这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许多人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一出舞台剧,全套搬演出来,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这就叫作剧场假象。认知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其外表所迷惑,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都是可以去掉的。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于容易被外表迷惑。

3、人性的真相

认识你自己代表人在“知”方面应有的态度,与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因为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只有自我对每个人来说是最切身的。俗话说的好:“学海无涯,回头是岸”即是指: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这反而是一个出发点。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分,适可而止。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是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生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因为要能够恰如其分的生气,必须具备高度自我反省,自我判断,自我约束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滚,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值得喝彩,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一个念头不对,随时都有可能出错,也是到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些都明白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抉择。信仰所强调的是意念的转变,换言之,所谓信仰有时候不太在于你做了什么事,而是在于你的“心”究竟怎么想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4、神话与悲剧

人类活在世界上,如果发现大自然可以由某种方式沟通,就会比较安心;反之,如果认为大自然是非人性,无法沟通的,那么活着也就没有任何保障,因为各种灾祸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只要稍有变化,就可能立刻死无葬身之地。这正是人类需要神话的原因。

一个国家受文化的影响越深,就会越肯定自己的根源;相反,如果一味的追求现代化,到最后就会与根脱节,只能在变化的潮流里,力求不被淹没而已。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的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普罗米修斯》要传达的意涵相当的深刻,代表着我们只要活一天,痛苦就不会消失。当一个人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中,这种感受会特别的强烈,因为所有的悲欢离合主要是在说明,人生的本质的确有其痛苦的成分。

无论任何事情,主观上的希望是一回事,但客观上如何则是另一回事。换句话说,由于希腊悲剧的影响,使得西方人在心态上开始变得事实就是,而不会加入太多主观的情绪及意愿,因为自然界的规则是客观的。绝对不因为人的需要而改变。

5、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从来不作公开演讲,他认为若要探讨真理,应该由两个人进行对话,两个人有各自的立场,一个代表正方,一个代表反方,谈到最后变成“合”。“合”代表盒子吸取了对方的优点,再往上提升。智慧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不能由别人给你。别人所能给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知识,这种知识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我们不会去实践。真正的智慧是自己觉悟与体验到的,所以能够引发实践的动力,并且终其一生坚持不移。苏格拉底作了一个总结:神认为他最有智慧,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愚者总认为自己很聪明,智者却知道自己愚昧,只有对任何事一知半解的人,才敢放言高论;反之,如果真的了解透彻,说话时会有分寸。人的生命是在时间中表现的,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

 从苏格拉底一生的经历当中,我们会获得启发,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因为人生终究会结束。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