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参训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之际,细读著名作家王跃文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立刻被书中的文字和故事情节及寓意所深深吸引:书中的文字让我痛快淋漓,书中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书中的人物让我记忆深刻。细读此书,不仅有文学大餐的享受,还有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很是敬仰王老师的文笔、文风。后又有幸在参训期间听到王老师的讲座《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兼谈<大清相国>的历史真相》,王老师的演讲,恬淡从容,不苛责古人,不偏激,不浮躁,既是文坛清流,亦是讲坛清流,既有史家的严谨,又有思想家独立的思考,实为难得。
《大清相国》的主人公陈廷敬为政清勤,王老师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作为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坛能臣,陈廷敬为官的韬略是: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大清相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对我们有很多大的启迪作用,也让我们学到不少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王老师笔下的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是好官,却精明强干;是能官,却从善如流;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清廷多酷、好官多庸、能官多专、德官多儒鲜明的对比,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内容有一定的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因此,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同时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王老师笔下的陈廷敬才学渊博。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可以说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
陈廷敬主张严以治吏,认为朝廷要用好方面大员,各级官员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他提倡求真务实,主张实心办事,反对作假;他坚持廉洁自律,认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官欲教以廉,必先使其俭;他崇尚清俭朴素,反对朝野上下慢慢流行的奢靡之风,延续了勤、俭、学、善、廉的家风。在一个社会政治环境相当复杂的时代,陈廷敬身处政治中心,一辈子清廉自守、勤勉为政实属不易。也对我们当今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用人导向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当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