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员天地 > 详细介绍

读《大清相国》的几点体会


来源:教务处 作者:第14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吴卫 日期:2017-04-2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大清相国》讲述了清代名相陈廷敬的传奇人生,诠释了他“等(沉得住气)、稳(谨慎低调)、忍(经受起磨练)、狠(坚决彻底)、隐(急流勇退)的政坛韬略。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践行“忠诚、干净、担当”有很深远的启发作用。

一、政治坚定、为民忠诚

陈廷敬对皇帝忠诚,对百姓仁爱。作为帝师,陈廷敬忠诚耿直、直言不讳。10岁的康熙皇帝要听“王莽篡汉”的典故时,他不顾当时鳌拜权倾朝野、耳目众多,敢于直陈其事,指出要害,激起幼帝玄烨雄心勃勃、志存高远,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入朝为臣,他不负圣望,在处理事务和进谏时,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处处为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为天下的黎民百姓操心,比如说处理宝泉局铜料亏空案、云南王继文案等等,都是出于如何平衡利害得失的考虑,印证了康熙帝所说的“老臣谋国,忠贞不二”;上为皇上排忧解难,下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忠诚就是信念。不论出身如何、官职高低,都要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否则就会走向深渊,身败名裂。书中的明珠、索额图就是很好的例证。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政治坚定,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应当是我们这代党员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和人生追求。

二、清正廉洁、干净做事

《清史稿》以“清勤”二字评价陈廷敬,说的是这位古人既清廉,又勤勉。康熙皇帝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卿为耆旧,可称全人。”陈廷敬一生俭朴,不贪不贿。对于下级给京官呈送的别敬、冰敬、炭敬以寿礼等诸多名目,他都婉言谢绝;对于弟弟想要升官而去送礼,他设法劝阻;甚至在督理钱法时,入行随俗受了一枚秦钱,但离职时连同墙角捡到的一枚铜钱,一并奉还给了宝泉局,践行了他当初指天不受毫厘之私的誓言……还有,陈廷敬从入职以来,既不与索额图为伍,也不与明珠同流合污,拒绝圈子文化,不搞山头主义。陈廷敬为官五十多年善始善终,最主要的还是他严格自律。

“只要有公心,看人看事,眼睛是不会走神的!怕就怕有私心杂念。”300年前的官吏尚能如此清廉公正,作为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应学习陈廷敬,守纪律、讲规矩,自觉守住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底线,干净做事,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从政。

三、精明能干,勇于担当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陈廷敬参贪官,举廉吏,公直任事,不计私利。正如他所自己说的:“不与人争高下,但与事辨真伪”,在山东巡抚富伦请求朝廷批准老百姓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赠给朝廷的时候,在皇上肯定山西阳曲百姓自愿捐建龙亭的时候,在康熙皇帝表彰云南巡抚王继文治理有方、按时上缴地方税赋的时候……他凭借着个人的智慧与勇气,勇敢地站出来,坚持个人政见,受命巡查,先后查处了山东巡抚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等等。然而在这期间,利益受到触犯的亲王贝勒、权重之臣,处处设计陷害陈廷敬。面对一次次诘难,陈廷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应对,却从无后悔。其实,每一次,他都可以选择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习总书记说,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由此,陈廷敬身上的这种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精神再次得到彰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陈廷敬虽身居高位,却务实低调、不事张扬。“平心应事自无争,诚意待人终有得”,这就是他的人生写照。在加强作风建设、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要以此为鉴、以身作则,牢记宗旨,肩负责任,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自觉远离小圈子,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