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据《氾胜之书》记载,汉王朝对农业生产采取一定的政策性保护,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国家引导技术种地,倡导代田法、区田法等新式耕田法。注重兴修水利,当时著名的水利设施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水渠工程。《通典·兵十》上记载,东汉时期,新式水利工具不断出现,如“翻车”、“渴乌”等水利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论贵粟疏》记载,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重视“贵粟”政策,国家粮仓殷实,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国时期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国家实力增强,百姓收入增加。曹魏重视农业的举措之一,就是大兴水利工程。诸如233年在关中一带开渠修道,兴修水库,改造盐碱地。尤其曹魏在河南建设的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车”的出现使生产效率大增。同时曹魏时期建置的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使当时手工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蜀都赋》记载: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在当时已相当的发达。三国时期的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海外贸易频繁。三国时期施行农商一体化,大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据《晋书·食货志》载,“郡国例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