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个历代传诵的名字,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
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也许有很多学习过老庄哲学的人都认为老庄的哲学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讲究清静无为。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这只是偏见。在看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后,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在现代社会中,老庄哲学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在人的精神塑造方面。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禄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对其中一句话感触颇深:百花齐放的花园中,各种花朵争奇斗艳,俏丽多姿,而对于一头牛来说,这些只不过是它的饲料而已。因为牛所关心的只是有用与无用,能吃与不能吃的问题。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现在的人对这句话似乎已很陌生了。其实人整天匆匆忙忙地奔波劳碌,眼睛里只有一点蝇头小利,有时与这段话中的牛有什么区别呢?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无限地扩大与膨胀。地铁里满是一脸倦容的上班族,电视里播放的总是大哭大笑的娱乐选秀节目,那么多人宁愿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把自己的可怜的精神底线也毫无保留地心甘情愿地交给滚滚而来的商品大潮中。但对于我们唯一一次的生命过程中去,似乎又总欠缺了点什么,我们还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还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守望。
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追名逐利者的眼里世界只是一个利益得失的战场,在精神世界高尚的人眼里世界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乐土。而我们一生当中,又有多少时候,自己把自己放逐了,把自己放逐到一个充满利益的冰冷的商品世界,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人有时真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别只知道结果,千万别忘了开花。因为那是最美丽的生命之花。
其实,古书里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它们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不同,但其中的精华任然闪烁着新时期的光芒。多阅读一些古书,对人修养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最后借用于丹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