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者指南 > 详细介绍

保持好奇,理性反思


来源:图书信息部 作者:徐建良 日期:2011-03-30
哲学课,曾经让我们深感抽象、空洞,有时甚至会让很多人觉得令人生厌。但今天,当我看过《哲学与人生》,这本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教材,虽然没有机会聆听傅佩荣教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讲授,却点燃了我对“智慧”的爱,让我重新唤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
 
哲学,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但凡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哲学;念过大学的,都修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不但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更是体现在我们言论与行动中。虽然,今天的你我不会高谈阔论哲学,但我们的一切离不开哲学的影响。
哲学是什么?有人抱怨,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很复杂,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说成你不懂;还有人笑称哲学家是整天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寻找一只黑猫的人。其实,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它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爱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正如希腊时代的一句话:“哲学起源于惊讶。”
哲学对人生有什么帮助呢?正如书中自序介绍的一段对话: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话虽然简单,却让人深思。人是有理性的,所以要求解释,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愿望,更想知道与自己有关的未知的一切。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爱智”,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事物的真相。自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是的,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当明白苏格拉底“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爱好智慧,凡事保持好奇,经常进行理性反省,记住“我思,故我在”,培养思考习惯。要有整体观点,对任何事物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要超越自己的成见,不要一叶障目。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确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要努力追求知行合一,在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去印证,让自己在不断寻求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中明白“人生的意义”。
傅佩荣教授编著的这本《哲学与人生》大学通识课程教材,兼顾中国与西方,既从苏格拉底与存在主义出发,显示现代人困处于荒谬情境,仍可力图超越;又从“儒家风格、道家智慧”觉悟中领略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学会安身立命之本。同时,还侧重人生与文化,专门论述了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大视野中来考察,并以哲学的思辩方法贯穿期间,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探索人生的巨大磁场,也把我吸引到《哲学与人生》书中来了。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