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 详细介绍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不如老农


来源: 作者: 日期:2013-07-23 02:54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不如老农

作者:牛冠恒 来源:学习时报

《论语 子路》篇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有一天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问如何种菜,孔子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樊迟没有得到答案就出去了,刚一出去,孔子就说:樊迟真是个没有什么出息的小人呀!(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懂得很多知识,在当时以博学多能著称。孔子祖先本是宋国贵族,后来家道中衰,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沦为一个普通人。在孔子很小时他父亲去世,他为了能在当时有所出息,就发奋勤学,史书上记载他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说他在小时候因社会地位低下,掌握了大量劳动技能,这当中很有可能就包括如何种地与如何种菜,他后来也曾当过与农业相关的小官员,并且干得也很成功(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既然孔子明明知道如何种地与种菜,那为什么当他的弟子樊迟问他时,他不但推说不如老农,并且还说樊迟是一个的小人呢?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孔子一生的实践都在为挽救当时的混乱社会而努力,他的目标是重新建立一个东周治世。他一生多次从政,也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政治学说,很可惜都没得到重用,所以他退而求其次,转向文化教育事业,一方面整理文化典籍,一方面授徒讲学,想通过培养一批弟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培养弟子的标准就是把他们培养成能修己以安百姓君子,希望将来通过他们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蓝图,从而改变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孔子所要培养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的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和有地位的君子
    
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小人往往与君子并用,它们并不表示道德的含义,它们所表示的只是一种社会地位,君子指的是有地位的统治者,小人是指被统治的普通人。这可以从《论语》之前的典籍文献中得到证明。只是到了后来,君子小人才逐渐成为有道德者与无道德者的称谓。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分析,作为统治者的君子与作为被统治者的小人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统治者的君子而言,他们所关注的是,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指道德之道,也就是当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问孔子什么是君子时,孔子所回答的修己以敬,即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呢?因为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做到为政以德,天下自然大治,老百姓就会像众星环绕北极星一样归顺。君子还包括治国理政之道,也就是道之以德。在孔子看来,有(道德)的君子治理国家,需要一定的(方法),除了为政以德这个总的方法外,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有(道德)的君子通过一定的(方法)治理国家,目的是要安百姓,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君子关注不同,被统治的小人更多关注的是,这里的指的是具体的技艺、技术,比如农民如何种地种菜,庖丁如何解牛等。特定的时代造成了特定的分工,社会既需要有君子,也需要有小人,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这里,野人小人都是指被统治的普通百姓。有的百姓依靠有君子来领导,而有君子需要有的百姓来供养,二者本不分高下,互为重要,缺一不可。
    
只是在孔子所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认为要想挽救社会,只有通过自上而下才能实现,也就是培养一批有道德的君子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治国理政,从而安定百姓。因此他所要培养的是掌握一定君子,而不是只懂的普通百姓。孔子一生培养了无数弟子,其弟子后来多从政或者继续他的文教事业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孔子著名的弟子子路、子贡和子夏等人多是当时有名的政治人物。
    
明白了孔子所要培养的是能安百姓的有道君子而不是只懂具体技艺的小人后,就容易理解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回答樊迟所问的如何种地种菜问题并且说他是小人了。在这里,孔子并没有看不起种地种菜的农民,而是认为不同阶层的人社会分工不同,所关注的对象也不同。孔子在说樊迟是小人时,还说了一段理由: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意思是为官的人,只要掌握了礼义信(既是道德也是方法)并且用来治理老百姓,自然就能让老百姓主动来臣服,哪里还用得着学习种地呀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