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和”的理念是支撑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样也是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兼容并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之和谐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概念出现较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见有“和”字,春秋之前的《尚书》、《易经》最早使用“和”的概念。之后,在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时都用“和”来体现。春秋时代,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家都提出和谐思想,其中尤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
1、儒家“以和为贵”的理念及其时代内涵
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孔子提出“和为贵”,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肯定“和”的作用。孔子心目中的社会和谐模式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①]认为“和”是治国处事的基本价值标准,一切礼仪制度都应以“和”为尚。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能所向披靡。倡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利则强”,认为人民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就能凝聚力量。儒家经典《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之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以和为贵的理念和关于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理论主张,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和”在为人处事和治国为政方面的意义,告诫我们只有让社会各种不同因素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万事万物才能各得其所、可持续发展。
2、道家“天人合一”的构想及其当代意蕴
道家创始人老子强调天人合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③]同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认可和接纳。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认为人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把自己和天地万物隔离开来,只能是自取其辱、自取灭亡。老子和庄子都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也是人类行为应当遵循的准则。人类不仅要“知常”、“知和”,还要“知足”、“知止”。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④]
道家的思想启示我们,万事万物都有矛盾,矛盾相互作用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既要注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作为个体的人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顺其自然。
3、墨家“兼爱非攻”的追求及其现代价值
“兼爱”是墨家创始人墨子学说的核心理念。其理想是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之人皆相爱”,就应该“强不执弱,众不劫寡”,[⑤]墨家认为,一切善恶是非,都得用“兼相爱、交相利”这根标尺来衡量。墨子用他的“兼相爱,交相利”原则,构想了一个“尚同”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的成员应按照分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而达成“天下之人互爱互利”,“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理想状态。
墨家主张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和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处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让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其实,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后来的释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他们相互渗透,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结构。和谐的理念贯穿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各个时代和各家各派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也为当今构建和谐阶层关系提供宝贵的思想智慧。
二、当今阶层关系现状及阶层和谐的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来意义上的阶级以及阶级之间尖锐对立的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兴起。由于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不同,其利益趋向也不相同,新的社会矛盾由此不断产生。对当前阶层关系现状的了解分析和认识,直接关系到阶层关系的构建。
1、当今社会阶层关系的现状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阶层关系基本和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阶层利益关系不和谐现象。
一是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出现教育机会不公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机会不公平、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现象。
二是阶层间矛盾和冲突增多。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分化的过程,过程中必然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格局。作为各个利益主体的各社会阶层,都希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益在社会各阶层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势必影响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从而引发阶层间群体矛盾增加,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还存在不少影响阶层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但阶层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范围,政治取向和国家意志保持一致,各种政治和经济活动都在社会制度规范内有序进行。
2、阶层和谐的时代意义
阶层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社会不同群体的基础巩固了,以之为依托的社会整体才能稳定发展。阶层和谐可以使阶层内部相对稳定,阶层之间和睦相处,各种社会情绪控制在较为理性的范围内,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形成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阶层内部一盘散沙,阶层与阶层之间尖锐对立,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阶层和谐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阶层之间矛盾的演化趋势在不断增强。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阶层思想意识复杂化,不同阶层对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认同不一。强势阶层因为在经济方面的优势,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其影响较小,所以他们政治上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趋势较为一致。而弱势阶层由于经济上的落差导致的问题较多。弱势阶层享有的公共权力较少,社会公共福利的占有率较低,政治和经济上的防御力相对薄弱,处置不当容易引起思想意识的分化,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疑惑。因此,在深化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弱势阶层的利益,促进阶层关系和谐,才能使各阶层在思想意识上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
阶层和谐有利于国家制度的巩固。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贫富差距拉大的结果会导致处于劣势地位的贫困阶层产生对立情绪,把矛头对准国家现行的政治体制,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注重阶层和谐是巩固国家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阶层关系和谐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和谐”思想,对促进阶层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弘扬儒家“以和为贵”的和合理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阶层和谐的具体体现是阶层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和进步,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的“和合”思想,有益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如前所述,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根深蒂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和为贵”的贵和精神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衷共济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磨难却薪火相传。“和”的思想理念是促进各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儒家的和谐观念里,我们可以吸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讲人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为保障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等级秩序中,每个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对于社会整体和谐来说,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⑥]这就是说在财富分配方面,要力求做到“均”。即在各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做到均等,而不是不同阶层的一律均等。各利益集团之间和谐相处,实现上下相安,而不是上下倾轧。在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在儒家看来,人的和谐并不涉及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而只涉及财富占有者的分配关系。社会的不和谐,往往起因于财富、权势、力量对比悬殊,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对弱势阶层的生存境遇视之漠然,更容易引起社会冲突。因而孔子强调处理人际关系应该以仁爱为要义。
儒家的和谐思想还启示我们:社会制度的设计既要保证有利于社会发展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空间,又要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限定在社会可接受的公平、正义范围内。如前所述,强势集团拥有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获取利益方面容易得到制度设计、政策安排等的支持,相反,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容易被忽视。因而,关注弱者的权利更为必要。如果忽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很难真正实现阶层和谐直至实现社会和谐。
2、吸取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精华,创设稳定的和谐氛围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尚同”,推崇泛爱主义、集体主义、利人主义,认为人人彼此相爱,天下即可太平,社会即可和谐。
阶层和谐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成份、分配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些人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道德的沦丧,使人们的失落感日甚。显而易见,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墨家“兼爱非攻”的精华,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注意容纳、听取、综合各种不同意见。“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3、遵循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妥善解决阶层矛盾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道自然,物我融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原有的淳朴之自然天性,寻求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自由,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天人合一”坚持人属自然、人性自然,那么人就要服从自然规律。在回答如何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与天为一”这个境界的问题时,道家选择了“自然无为”的实践途径。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认为要达到物我两忘的“逍遥游”境界,也只有通过“坐忘”、“心斋”等无为的途径。“自然无为”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的能动性,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只要注入时代精神,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建构现代阶层关系还是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和借鉴意义的。老子的自然无为,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提出来的,它反对统治者以自我为中心,左右或决定被统治者的行为,主张统治者以被统治者为主,作辅助工作。所以老子说“圣人”是“以养万物而不为主”“,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由此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老子“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启示我们在处理阶层关系时,国家和政府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妄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强为”。
当前,我国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影响阶层关系和谐。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不能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的确能给人以哲学思维的启迪,为我们妥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阶层和谐提供哲学智慧。
总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看,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除了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合理地处理阶层与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启示我们,在激发社会活力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阶层创造财富的活力,又要注重激发弱势群体的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人、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充分培育社会成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实现各阶层关系的和谐,同时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注释:
[①]《论语》刘孝听主编,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老子校译》,朱谦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1页
[④]《老子校译》,朱谦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⑤]《墨子间诂》,孙诒让,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9页
[⑦]《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8页